岳麓山的抗战遗址很多,在湖南师大校园里就有一处,这便是国家级抗战纪念场所——麓山忠烈祠。
是日,晨雾未散,微风习习,校园的石阶上尚沾着露水。沿着岳王亭路直上,至赫石坡右转,就抵达了麓山忠烈祠。祠两旁松柏参天,黄琉璃瓦泛着温润的光,门前屹立着一对饱经沧桑的石狮子。拾级而上,石柱上“江水滔滔,共一片斜阳,长写出壮士当年血泪;赫石珞珞,添几椽庙貌,好留与后人终古馨香。”等楹联赫然映入眼帘,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又一段悲壮决绝的长沙抗战历史。
进入祠内,抬眼望去,匾额上“允武且仁”四个大字遒劲有力,由近代书法家谭泽闿书,意思是将士们既能英勇作战,又具备了仁德的精神,这与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不谋而合。抚过斑驳的石柱,指尖触到汉白玉碑文:“尤以此次抗战,我湘人之守土者艰苦支持,前仆后继,或伤夷过半,或全军俱殒,作战之勇,死事之烈,诚足以撼天地而泣鬼神……”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必然,这座原为祭祀岳飞的祠庙,在抗战烽火中蜕变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族精神的圣殿。
“天炉战法是一种‘后退决战’的战术,将兵力部署在作战带,布成网状的据点,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分段消耗敌军的兵力与士气,最后把敌军‘拖’到决战地区,合而围歼……”湖南师范大学讲解员彭嘉莉同学正在为游客讲解“长沙会战”的烽火历史。她身着素色制服,胸前的校徽熠熠闪光。“每次讲解,就像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她的声音时而低沉如呜咽,时而高亢似号角,听者无不动容。交谈中,她说:“有个小学生问我:‘姐姐,他们为什么连名字都没留下?’我告诉他:‘因为他们已经把名字刻进了民族的血脉里了。’”
出门左转,墙壁上还有块新的碑记,是该校重修麓山忠烈祠时所立,由资深教授吴容甫先生编撰、颜家龙先生题写,拳拳爱国之心,溢于言表。沿山路而上,便来到了岳王亭。岳王亭始建于1936年,亭中青石大碑矗立水中央,正面是岳飞的浮雕肖像,背面是著名书法家颜昌峣老先生书写的岳忠武王年谱,意在表明当时湖湘民众抗击日寇、保卫家园的坚强决心。众所周知,颜昌峣老先生是颜家龙先生的叔祖父,同一景区内保留有著名书法家祖孙二人墨宝的情景,在全国都是比较少见的。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出岳王亭,迎面便是爱国主义诗词碑廊,由颜家龙先生题写的毛泽东主席诗词《沁园春·雪》苍劲有力,入木三分。“从这一首首豪迈的诗词中我们能感受到,虽然当年战事惨烈,但将士们理想高于天,士气高昂……”讲解员刘浩东同学说:“岳麓山是一座英雄之山,长沙是一座英雄之城,山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曾被英雄的鲜血浸染。”是的,铭记历史,吾辈当自强,在广大青年学子的心里,英雄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用鲜血和生命照亮他人和国家的民族脊梁。
据刘浩东介绍,每逢清明、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日子,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生和爱国人士就会不约而同地来到麓山忠烈祠肃立默哀,诵读红色经典等表达心声。一寸山河一寸血,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可触可感的精神力量和生命体验。
日近晌午,返程途中阵阵秋风掠过,树叶沙沙作响,放眼望去,麓山忠烈祠在一片绿荫中愈发明亮。此刻,时空在此重叠,历史与现实不断对话:麓山忠烈祠不仅是一座抗战丰碑挺立在湖湘大地上,更是流动的坚定的爱国信仰——那些在石阶前伫立的少年、在展柜前沉思的学子,在浮雕前默哀的大人,正以自己的方式,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续写为新时代为民族复兴奋勇拼搏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