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信息公开 服务大厅 办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媒体师大

【湖南日报】理论智库|深化教育创新,促进大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22-01-17 11:3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湖南日报   点击:

导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以教育评价改革牵引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大力宣传科学育人观念、指导家长积极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寒假活动。

如何深化教育创新,促进大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切实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改造

熊卓然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新发展劳动教育,应切实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

着力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

学校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劳动教育基本原则,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把握劳动教育育人导向。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升华点。在劳动理论课堂上讲授劳动专业知识与技能、劳动法律与职业道德,在实践课程中强化志愿服务、社会文化活动等内容,可实现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

遵循劳动教育规律。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应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结合各学段学生特点开展劳动教育: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基本生活技能、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中学阶段,侧重培养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大学阶段,将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培养目标。

体现劳动教育时代特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必须与新兴技术、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相呼应,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努力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

着力加强劳动教育内涵建设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应在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这个目标上着力、用功。

践行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要强调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品德的培养,还应重视劳动认知、劳动价值观、劳动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形成全面系统的劳动素养。

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体系。应根据学生成长发展需要设置劳动教育课程、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学生劳动素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可以学生劳动认知、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能力等为指标,从而真正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现途径。

开展各类劳动教育实践。应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实践发展共同体:政府在劳动教育上应加大政策供给,发挥为劳动教育定向引航的作用;家庭应培树孩子“劳动创造一切”的价值观念,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应通过课程、实践等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劳动素质,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应在舆论宣传、实践场地、劳资供应、观摩见习等方面为劳动教育提供多元化支持。

着力加强劳动教育机制保障

应多措并举,完善劳动教育机制保障。

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同时开辟创客空间、小型种养植园、微工坊等实践场地;充分利用学生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宫及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等开展劳动教育;还可与企事业单位、厂矿、农林场等共商共建开放共享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加强劳动教育领域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培养大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师资,加强专业和教材建设;建立师资轮训制度,定期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进行培训;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健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让劳动教育教师“留得住、用得了、教得好”;建立劳动课教师特聘制度,充分发挥劳模、优秀工匠、生产技术能手、非遗传承人等有一技之长人才的作用,补充劳动教育师资。

健全劳动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议财政设置专项资金,探索项目制、直补到校等多种模式,给予大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可持续的经费保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劳动教育专项经费单列,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22-01/13/content_1559284.htm?div=-1

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为青少年假期成长赋能

吴虎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落实‘双减’政策”。推动“双减”落地落实见成效,应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确保青少年假期生活设计科学、安排合理,能促进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责任机制,让青少年假期生活健康向上、丰富多彩。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总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假期青少年教育也须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学校要主导。学校应对青少年假期生活安排承担起主导责任,在放假前精心设计好假期生活指南,并告知社会及家长。“双减”政策向纵深推进,青少年假期作业负担轻了、校外培训少了,学校应引导他们更多参与体育锻炼、劳动实践及社会志愿服务,提升社会责任感与综合素养。

家庭是主体。家庭是负责青少年假期生活的责任主体。家长应在学校指导下,合理规划孩子假期生活起居、学习锻炼等事宜并认真实施,努力营造学习氛围浓厚、和睦友善、积极上进的家庭环境。

社会是主阵地。社会是青少年假期学习、生活、成长的主阵地,是青少年放松身心的“大乐园”、开拓视野的“大课堂”、开展实践的“大舞台”。全社会都应为假期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帮助、指导与服务。

——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保障机制,让青少年假期生活安全和谐、有序有爱。

青少年假期教育牵涉面广、关注度高,需要有健全、可靠的保障机制。

强化制度保障。各级政府应加强统领统筹,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为青少年假期教育指引方向,明确、压实各方尤其是职能部门责任,确保青少年假期教育与党中央政策保持一致,让青少年安全、健康成长;学校层面应有假期教育的具体安排及评价制度,并与社区及其他相关部门做好衔接;社区和涉及青少年假期教育的企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制度、方案,做到权责明晰、全面细致。

强化人员保障。学校、社会应围绕青少年假期生活,提前安排好品德高尚、富有爱心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假期青少年的接待、管理和教育;应邀请有青少年教育经验的专业人员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分工,并对其工作过程进行指导、监督与考核,确保青少年假期生活有序、有爱。

强化后勤保障。学校、社区及企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条件及所承接的假期青少年教育项目,及早进行经费预算、准备好场地和相应设备设施,为青少年假期生活提供适宜的环境与条件。

——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评价机制,让青少年假期教育富有成效。

家校社假期协同育人效果需要通过健全评价体系来反馈、衡量与评判,以确保不足之处得以及时改进。

评价主体及对象应多元化。青少年可对为其提供教育或服务的单位及人员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反馈到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家长、社区、企事业单位可对每个青少年的假期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过程性资料由青少年开学时带回学校,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参考或依据;对于青少年宫、红色研学基地、两馆一厅等假期青少年最为集中的教育场所,政府相关部门可请专业的第三方人员对其教育成效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及方式要有针对性。各方对青少年假期表现的评价首先应突出品德及文明礼仪习惯,并加强对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评价。教育主管部门、青少年对家庭假期教育及社会各方的评价应重点关注育人导向、安全健康保障、项目整体设计的科学性等。评价可采取网络问卷调查、实地调研、面对面访谈、查看视频录像、观看现场展示、评阅书面材料等多种方式进行。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评价结果要科学运用。青少年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及国家民族的未来,相关评价须客观、公正并得以科学运用。对于青少年假期个人表现及家庭教育评价结果,宜采取个别当面反馈方式;对于涉及青少年假期教育的社区及企事业单位的评价结果可公开,以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对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各类问题,应责令、督促整改到位。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22-01/13/content_1559285.htm?div=-1

分享到:

上一条:【政协融媒】我当委员这些年 | 印遇龙:以钉钉子精神履职尽责

下一条:【湖南日报】陈文雄:深化“四个认同” 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