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信息公开 服务大厅 办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媒体师大

【人民日报】湖南师大:梧桐树花开正盛 再引凤凰八方来

2021-01-01 23:28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人民日报   点击:

“打造‘三个高地’的关键在于人才,我们要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强化招才引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近日在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充分强调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个学校的最后成功,就靠教师”。湖南师范大学前身国立师范学院首任校长廖世承曾言。上个世纪90年代初,湖南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大批引进博士,《光明日报》以“何以引得凤凰来”一文给予高度赞誉。80余年来,湖南师范大学一直坚持尊师重才传统。

自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以来,全国高校人才争夺战更趋激烈。湖南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内陆省份的高校,通过实施“潇湘学者计划”“世承人才”计划以及校聘教授、副教授等一系列人才新政,从制度、待遇等方面为教师安心教书育人创设良好条件,形成了“全职与兼职”相结合、“所有与所用”相结合的人才建设机制,搭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干事创业平台,助力人才成长和事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学校新增国家社科基金241项,新增国家自科基金346项;26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入选总数居全国省属高校首位,全国高校第23位;获批湖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连年全省高校第一,国家自科基金立项数连年省属高校第一……

梧桐树花已盛开,凤凰源自八方来,湖南师范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再攀高峰。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照片墙。刘清心 摄

“潇湘学者”广纳四海英才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受访者供图

麓山脚下、湘江之滨,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静静矗立在二里半内,阳光斑驳照在院门的石刻上,静谧祥和,微风拂过,飘来阵阵书香。

“我来到湖南师大工作实属偶然,但却是非常值得的一件事。”坐在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会议室里,尹韵公回忆起与湖南师大的结缘的一幕幕历史,充满了感慨。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正以“潇湘学者计划”面向全球招聘院长,即将卸任的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的尹韵公在帮湖南师大牵线寻找人才时,却得到了湖南师大的热情相邀。本欲以百万年薪令湖南师大“知难而退”,不料自己的一句玩笑话,却被珍惜人才的湖南师大当了真,没过多久便答应了。

“我们不向你提任何要求和条件,只要你能来,想做多久就可以做多久,想做什么我们都全力支持。”湖南师大时任校长蒋洪新的这一番充满魄力又坦率真诚的话语,令彼时已接到10余所高校邀请的尹韵公被校领导的博大胸襟和高深境界深深触动,毅然加入了湖南师大。“于我而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比任何条件都重要。”湖南师大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给了尹韵公办好学院的决心与教学做事的鼓舞动力,自2018年1月入职成为院长后,便大展拳脚开拓创新。

面对学界普遍同质化的新闻教育,尹韵公一直试图为湖南师大处在十字路口的新闻传播学科寻找建立特色增长点。在尹韵公的发起推动下,内参研究中心和全国高校首家县级融媒体研究中心在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相继诞生,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2019年2月发起的县级融媒体研究中心,从提交报告到获批组建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一路开绿灯的“湖南师大速度”让尹韵公倍感振奋,对学院的发展充满信心。目前,学院正尝试联系长沙县、浏阳市等县级融媒体中心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受访者供图

同样对工作充满信心的还有湖南师大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2017年,已做了14年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的曾艳钰面临了学校行政轮岗升迁的职务调整,得知其不愿就此放弃教育实践工作,湖南师大通过“潇湘学者计划”热情地向曾艳钰抛出了橄榄枝。“湖南师大外国语学院人文底蕴深厚、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基础完善,是一个非常好的干事发展平台。‘潇湘学者计划’提供的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更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在多重考虑下,曾艳钰也加入了湖南师大的教师队伍当中。

“我们这个年龄不愁吃穿,要为理想而奋斗,要建就要把这个学科建成全国最好的学科。”时任国家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带头人的蒋洪新作为学者型领导,盛邀曾艳钰前来。

在全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投入了1600万元资金将外国语学院所有教室打造成智慧教室,并将大楼翻新,给师生们提供最好的学习工作环境。2017年之前,外国语学院开设了英、日、俄、法、朝鲜语5个语种,这几年已增加到9个语种,在国内综合性大学中居前列。不仅如此,外国语学院的师资队伍也在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只有16位教授,这几年新引进12名“潇湘学者”特聘教授、9名教授、11名博士,柔性引进10名“潇湘学者”讲座教授,17名客座教授,成为湖南师大引进人才最多的学院。2018年,外国语言文学教师团队被确定为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近年来,为了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拔尖青年优秀人才,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据校长刘起军介绍,自2016年以来,湖南师范大学全职引进了海内外高端人才70余名。同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实施柔性引智,以“潇湘学者”讲座教授引进高端人才50余名。学校为拓宽引才渠道,设立了北美、欧洲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强化国际高端人才引进,并一次性面向全球公开招聘4个专业学院院长。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素兰。受访者供图

“世承人才”哺育本土俊杰

“创作文学作品是需要灵感的,在湖南师大工作不唯学术、课题、项目,还给予我创作很多支持、浓厚氛围,让我感到非常舒心自在。”在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里,著名儿童文学家、文学院汤素兰教授放下茶杯,嘴角始终挂着恬淡的微笑,目光柔和,尽显书香气质。

汤素兰犹记得在1986年收到母校湖南师范大学碾转寄来《小溪流》杂志时的喜悦激动,上面刊载了她在1985年毕业前投稿的儿童文学处女作《两条小溪流》。“你们不知道母校寄来的这本杂志对我有多么重要,如果没有它,我可能就不会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了。”感叹着母校的细心温情、秉持着对母校的感激热爱,汤素兰一直想为母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是这里毕业的,文学创作也是从这里开始,希望能为母校培养更多文学创作苗子。”2007年,在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16年之久的汤素兰已在文学界享有盛名,回到母校后便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以及国家一级作家资格直接被引进为文学院教授,开启了教书育人之旅。从作家编辑到教师的职业转换,并没有让汤素兰感到无所适从。湖南师大不唯论文、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帽子、不唯奖项的教师评价体系,给了汤素兰更为宽松自由的文学创作与教育发挥的空间,使其不仅能高质量地完成学院创作任务,还能带来优质的文学教育。

在汤素兰的倡导下,文学院于2019年9月设立“写作与演说”创新班,向全校所有热爱写作的学生敞开大门,培养具有虚构类作品写作能力、非虚构作品写作能力,并具有较强的演讲与表达能力的人才。今年9月,汤素兰携手“写作与演说”创新班的师生,在长沙县双江镇沃园农场开展生态童话创意写作营,为农场量身打造“沃园农场生态童话系列”,助力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不仅如此,汤素兰还在2018年捐款100万元,设立“素兰文学奖”,鼓励大学生写作。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郑贤章。受访者供图

对于维护好教师的工作环境,文学院院长郑贤章也尤为在意。

“中文教育与发展和其他专业有很大不同,教师要想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极高的造诣,注定要沉得下心来在浩瀚的书海和古籍资料中潜心研究,就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与决心。”作为文学院院长,郑贤章认为若想走出一条教师安心、学生放心、学术专心的发展之路,就必须用心用情地为教师团队做好服务,让学术的“冷板凳”变成“热炕头”,不仅把人才引进来,更让他们心甘情愿地留下来。

对于教师在教学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学院可以帮助解决的,行政管理人员会在第一时间提供帮助。对于超出学院解决能力范围的问题,学院也会尽力地为他们进行呼吁,向学校反映和争取,寻求解决办法。如今,文学院的教师感到文学院是一个温暖的大集体,有着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自2016年以来,湖南师范大学为激励、稳定本土现有人才,培育校内优秀人才,实施了“世承人才计划”,采取了分层次培育重点培育校内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优秀人才。“世承人才计划”犹如一股“春风”吹进了教师们的心坎里。之前,很多教授一年工资收入到手 10 多万元,通过进入“世承人才计划”,最高档仅绩效津贴就有 30 多万元。自此,教师收入分配制度改善,重实际、重贡献,薪酬待遇不断提高。不管是外部引进的人才还是内部培育的教师,在评优评级等方面一律是以公平的方式进行同等对待,让老师的心里没有委屈之情,同时“以教学、科研论英雄”的良性竞争环境,让真正的人才坚定留下来的信心,产生对学院深深的感情。

在“世承人才计划”实施后,湖南师范大学人才净流入数据逆势高涨,在国家和省部级重大人才项目取得重要突破,各类人才工程入选人数稳居湖南省省属高校首位。据悉,2016年以来,刘少军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红荣、郑贤章等4人入选“长江学者”,李育民等2人入选国家教学名师,近年引进或培育的廖洁桥、吕双伟等多名青年人才也先后入选国家级“四青”人才项目。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英国教授苏文、苏曼。刘清心 摄

暖心服务留人才

“我们可能会是湖南师大第一批退休外籍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英国教授夫妇苏文、苏曼激动地说道,黑色的口罩遮不住眼角的笑意。

2010年3月,苏文、苏曼夫妇在朋友的推荐下,从英国来到了中国长沙,通过湖南省百人计划引入从事理论与计算化学方向的研究在湖南师大化学化工学院全职任教,这一来就是11年。“在我们几十年的人生中,这还是第一次在同一个地方待这么久。”苏曼笑言,湖南已经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如今,他们每天都会风雨无阻地在湘江边长跑,在跑步中结识新朋友。

来中国前,苏文、苏曼夫妇曾在瑞典西部大学工作8年,与国内研究不同的是,国外大学的研究工作依托项目而生,教授往往只好被迫将科研的重心放在应用研究上,对理论研究的关注度与支持度并不高。“中国的学术氛围比较自由,鼓励试错,在湖南师大,我们有更多的自由和精力进行科研创新,也可以在开放公平的研究氛围下继续自己的理论研究工作。”

2012年10月,苏文、苏曼夫妇邀请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罗德·克罗托教授来湖南师范大学进行讲学,引起了巨大的轰动。2013年,苏曼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15年,苏文荣获湖南省潇湘友谊奖。在苏文、苏曼夫妇两人的带领下,湖南师范大学成功举办了6届国际学术会议,为国际交流、学科与专业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湖南师范大学坚持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令高端人才始终得到重视。“学校不仅给予了我们充分的学术自由,还在科研经费、住房、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据苏文介绍,当他们牵头举办学术会议时,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都积极地提供帮助,解决了专家签证、会场、住宿等具体问题;当他们的条件达到学校相关规定时,学院领导会主动约谈加薪,人事处也在逐步落实退休待遇……正因受到如此厚待,苏文、苏曼夫妇二人开始着手在长沙买房,计划长期留在湖南师大发展。

筑好梧桐树,自引凤凰来。在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世承人才”两个人才计划互相配合,统筹协调,既固本培元留住人才,又千方百计引进人才;既盘活人才存量、激发活力,又做大人才增量、添加动力。两个人才计划构建了人才政策的竞争优势,彰显了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对学科及学术梯队的建设发展起到了支撑引领作用。

据悉,为留住人才,湖南师范大学不仅加大投入、加强科研经费投入和保障,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放管服”改革落实、落细,解决教学科研人员经费“审批难”“报销难”问题;还在仪器设备、实验场地、招生指标、学术团队组建等方面为人才开辟绿色通道,使其来校后能尽快融入学校,尽快开展工作。不仅如此,学校还重视教师的生活条件保障,对人才来校后的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安家落户、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营造有温暖的人才服务氛围,让他们安心工作。如充分发挥该校基础教育办学优势,为引进人才子女提供从幼儿园到中学的优质基础教育;积极对接省市人才政策,学校出面统一沟通协调,先后为70余名引进人才取得了长沙市购房资格。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092095/6002842

分享到:

上一条:【湖南卫视】湖南各界干部群众热议习主席新年贺词

下一条:【红网】名师风范丨廖洁桥:从初遇到回归 这里有吸引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氛围

关闭